學院要聞
首頁  -  學院動态  -  學院要聞  -  正文
【70周年校慶·師者風範】周有尚:做黨、國家和人民需要的事

來源: 時間:2022-07-10 點擊量:

公衛學院周有尚教授是我國衛生統計學領域知名專家、學者。1950年畢業于上海同濟大學醫學院。留校任教後,他親曆了醫學院的校址變遷與公衛學院的成立和發展壯大,并參與一系列國家重大科研課題,為我國的公共衛生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堅持求真務實的學者


周有尚師從我國衛生統計學三位元老:許世瑾、薛仲三、郭祖超。回憶起70多年前跟随三位老師學習的場景,一切仍曆曆在目。


周有尚(右)向同濟大學醫學院院史館捐贈《華德中學第一屆高中畢業班紀念冊》


“我拜了三個老師,三個老師都有認真的特點。許老師做事很謹慎,這是我的第一位老師。薛老師對數字很認真,我們說有兩位小數就夠了吧,但他要6位小數。我們給他不管算什麼東西,後面都要算出6位小數。我們說,太多了吧!後來才改成四位小數。說明他對數字非常認真。郭教授做事也非常認真,他從來都是站起來闆闆正正,坐下來工工整整,人很客氣,也從來不開玩笑。他是當時衛生領域唯一的将軍。”受教于三位老師,周有尚養成了不敢馬虎、不能馬虎的習慣,什麼事情要做就做好,始終堅持認真、求真、求實。


這樣的習慣貫穿周有尚教學、科研的始終。教學上,他常常利用空餘時間組織學生到農村,教他們怎麼做調查,讓他們親自操作親自實踐,在實踐中學習真知。科研上,作為全國性課題的總負責人之一,他事事親力親為。“當時做調查,整個計劃由我安排,我告訴他們怎麼做,他們去調查我也跟着去,去了解具體碰到什麼問題、怎麼解決,調查完再一起回來。大家常常熬夜到淩晨,把碰到的問題整理好。我自己也去體會有什麼問題,做到心中有數。當時領導說,老周啊,下來的幹部從來沒有像你這樣工作的。有一個縣的縣長,從來不給别人買東西,我走的那天,他主動問我,老周你需要什麼東西嗎?大家都大吃一驚。其實就是因為我一直切實地跟他幹工作。”


長期負責與周有尚聯絡的流行病與衛生統計學系教授潘安這樣感歎:“嚴謹認真、求真求實,這是做科研最基本的要求,也可以說是最高的要求。而周老師一輩子都在踐行這樣的要求。”


甘赴國家之急的赤子


1949年後,為支援中部地區發展,在國家衛生部的領導下,人才向中部内遷的工作逐步展開。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支持搬遷,很多人反對。而作為在上海出生、長大的廣東人,周有尚在1953年随校内遷武漢之後,就一直留在這裡。


回憶起第一次來到武漢的場景,周有尚說:“1953年5月1号,我到了武漢。從船上下來後,坐的是馬車。航空路都是爛泥路、籬笆路,兩旁都是藕地、農田,一過解放大道,完全跟農村一樣,這是它的基礎。”除了城市建設上與上海天差地别,武漢在生活條件上也更為艱苦。“武漢的公共汽車是一個卡車,有個棚,人就從後面爬上去,這就是武漢的公共汽車。”工作環境上,定的校址上到處都是一片空地,教學樓、宿舍全都沒有建好。國家原計劃為醫學院建立的5棟5層大樓(其時武漢最高樓層數為4層),也因抗美援朝而沒能建成。說到這裡,周有尚笑着問同學們,“換成你們,你們來不來?”沒有等到同學們回答,周教授接着說,“所以很多人反對内遷。但是我們來了。那我們為什麼來?就是因為國家需要。”


周有尚(右)作為訪談嘉賓參加公衛學院“公衛叙事”文化活動


周有尚不僅積極随校内遷,還請願參與抗美援朝醫療隊。組織因考慮到他還在學習生命統計,對他的請願未予批準。但他的拳拳赤子心與滿腔報國志促使他在随後的幾十年中始終如一地為祖國的公共衛生事業無私奉獻、發光發熱。


死因、腫瘤調查的專家


死因研究與腫瘤調查是周有尚的主要研究方向。1973-1995年間,他作為主要負責人之一參與了多項全國性有關課題。


上世紀50年代,由于醫療水平欠發達,河南林縣許多老紅軍幹部因罹患食管癌得不到有效治療而不幸去世。周恩來總理得知此事後,作出指示:一定要把腫瘤治好,要進行調查研究,找到原因來克服癌症。


指示下達後,全國各地立即開始執行。湖北省在食管癌相對高發地區鐘祥市及襄陽市進行調研,但遇到很大阻力。原因有二:一是調查本身不好做。受限于技術水平和人力資源,當時食管癌隻能以拉網方式檢查(用一個小球伸進病人的胃部經食管拉出,采集食管上皮組織細胞,從而檢查有沒有癌腫),且少有醫生能夠分辨癌腫。二是查出疾病後不好辦。調查腫瘤概率往往需要進行普查,但由于經濟建設落後,普查完畢後政府和查出的病人沒有足夠的金錢進行治療,将會面臨更為艱難的窘境。


作為衛生統計領域的專家,周有尚于1970年參與了湖北省内的這項研究,并打破了調查僵局。他說:“我想了個辦法,從死亡病例當中來進行調查。這是因為生了癌腫的病人等于宣告死亡,肯定會死。死一個病人就相當于有一個發病。做死亡調查不需要拉網,也不需要專業醫生,把數字拿來進行分析就可以了。這個事情就簡單的多了。”死亡調查解決了該領域多年以來懸而未解的問題,調查因而順利推進。1973年,全國腫瘤防治大會于石家莊召開,周有尚與研究人員們帶着相關資料參會。彙報情況後死亡調查得到衛生部的大力支持,在全國2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395個地(市)和2392個縣級調查單位推行開來,覆蓋8.5億人口地區範圍,全國累計調查人口達25億人次。取得了大量疾病研究的科學依據,基本摸清了惡性腫瘤的死亡水平和地域分布。


獲得這樣的成果,周有尚卻從不好大喜功,他在回憶這件事時誠懇、低調地說:“不要把我說的這麼高大,我受之有愧。這件事沒有黨的領導,根本不可能;這件事也不是我一個人完成的,是偉大的人民群衆一起完成的。”“那時候沒有名沒有利,如果我們是為了名利,我們絕不幹這個事情。這件事情是國家需要,所以我們就去做。”


滿腔宏願酬報國,他毅然前往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從此他鄉是故鄉。謝卻功名身外物,他埋首完成祖國最需要的事情,仁心懸壺濟衆生。周有尚70餘載的人生經曆讓人感受到公共衛生人員骨子裡的利他主義精神,學習到公共衛生最簡明的理念:因人類病苦而誕生,為人類健康而立命。這樣的精神和理念也必将激勵廣大公衛人牢記來時初心,不斷追求卓越,始終促進健康。


聯系我們

地       址:武漢市硚口區航空路13号8858ccl8利网址同濟

                 醫學院8858ccl8利官网一号樓102室學院辦公室

聯系方式:86-027-83693673

學院信箱:tjgw@hust.edu.cn
領導信箱:GGWSyld@hust.edu.cn


Copyright © 版權所有  永利(8858cc-VIP认证)官网·Unique Platform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