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院要聞
首頁  -  學院動态  -  學院要聞  -  正文
【人民日報】如何定義肥胖、診斷标準是什麼?柳葉刀子刊提出新方法

來源: 時間:2025-01-17 點擊量:


1月15日,《柳葉刀-糖尿病與内分泌學(The Lancet Diabetes & Endocrinology)》發布“臨床肥胖的定義和診斷标準”報告,提議對肥胖診斷标準進行改革,并定義了臨床肥胖的診斷新方法:不僅依賴體質指數(BMI),而是将BMI與體脂測量指标、是否存在由肥胖導緻的慢性疾病等條件相結合。


文章的中國作者、8858ccl8利网址同濟醫學院8858ccl8利官网院長潘安教授在接受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采訪時表示,“目前全球主要采用BMI即體質指數作為肥胖的定義标準,但僅依靠BMI來診斷肥胖是存在不足的,可能導緻漏診或過度診斷。比如,有的人BMI沒有超标,但因腹部肥胖、内髒脂肪堆積等引發了器官病變及相關疾病,這類人群其實應該定義為肥胖人群。有些人BMI達到肥胖範圍,但實際上并沒有過多脂肪組織,也沒有肥胖所帶來得器官病變及相關疾病,這些人在目前基于BMI的診斷标準下可能被誤判為肥胖。”

肥胖是否為一種疾病?如果肥胖是疾病應該如何診斷、如何治療?潘安教授介紹,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柳葉刀臨床肥胖診斷标準委員會牽頭、56位來自不同國家不同領域的專家參與制定了該報告。報告提出兩種新的肥胖診斷類别,“臨床肥胖”和“亞臨床肥胖(臨床肥胖前期)”。

潘安教授解釋,“臨床肥胖”其實就是一種疾病,診斷需要同時滿足兩個條件:一是體脂含量過高,需要綜合考量BMI與體脂測量指标(腰圍或者腹臀比),或直接進行體成分測量;二是存在由于肥胖而導緻的器官或組織功能減退,包括呼吸、心髒、腎髒、肌肉骨骼、代謝或神經功能受損等體征和/或症狀,如呼吸暫停綜合症、心血管疾病、關節僵硬引起的慢性疼痛等,或是由于脂肪過多導緻行動能力下降、對日常活動造成了困擾。

“亞臨床肥胖”指的是體脂含量超标,但器官功能正常、無持續性疾病、日常生活和行動能力沒有受限的人群。不過,相較正常人群,這類人群患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可能會有所增加,也需要采取生活方式調整等方式預防進展為臨床肥胖。

“希望通過這項研究報告,讓大家認識到臨床肥胖是一種疾病。另外,肥胖需要個性化照顧,需要通過生活方式調整、藥物甚至手術等方式進行幹預或治療。我們希望能夠引起醫療界、政府及全社會的重視,盡早将臨床肥胖納入醫療和醫保體系,為這類人群提供及時、安全、高效的醫療服務。最後,希望社會減少對肥胖的歧視,停止對肥胖的污名化。”潘安教授建議。



責編:陳龍飛

主編:邱越

校對:朱曉娜

聯系我們

地       址:武漢市硚口區航空路13号8858ccl8利网址同濟

                 醫學院8858ccl8利官网一号樓102室學院辦公室

聯系方式:86-027-83693673

學院信箱:tjgw@hust.edu.cn
領導信箱:GGWSyld@hust.edu.cn


Copyright © 版權所有  永利(8858cc-VIP认证)官网·Unique Platform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