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工動态
首頁  -  學生工作  -  學工動态  -  正文
遺風尋蹤 紅迹探行

來源: 時間:2024-12-04 點擊量:


堅定文化自信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核心任務。衛生毒理學系碩博團支部開展“遺風尋蹤,紅迹探行”主題實踐活動。通過了解紅色文化、民俗文化和非遺文化,讓參與同學體驗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與獨特魅力,激發愛國熱情,引發對傳統文化創新和傳播的思考。

紅色足迹

參觀武漢八七會議舊址

民國十六年(1927年)87日,中共中央在漢口召開緊急會議,史稱“八七會議”。這是中國共産黨曆史上第一次偉大的轉折,會議批判和糾正了陳獨秀的右傾投降主義路線,選出了新的中央領導集體,确定了新的革命方針。并為後來的革命鬥争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會址内陳列着許多珍貴的曆史文物和圖片展品,展示了八七會議的曆史背景、會議過程以及曆史意義,使同學們感受到革命先輩們在艱難時刻所做出的巨大犧牲和不懈努力。


參觀武漢革命博物館

武漢革命博物館為一套班子,五塊牌子,下轄毛澤東同志主辦的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紀念館、毛澤東舊居紀念館、中共五大會址紀念館、陳潭秋烈士紀念館、武昌起義門管理所。場館總占地面積32111.59平方米,建築面積為19296.79平方米。本次同學們主要參觀了農講所、毛澤東故居、五大會址、中國共産黨紀律建設曆史陳列展四地。展品和陳列讓大家仿佛回到了革命年代,看到了那些胸懷國家前途和民族命運的革命者們。



武漢記憶

為體驗武漢民俗文化,了解非國有文化機構的發展現狀,實踐小隊去往紅巷博物館群開展調研,為武漢市民俗文化和非遺文化傳播貢獻青春力量。

江城印象民俗博物館以講好武漢故事,留住武漢鄉愁為宗旨,是2023年由湖北省文化和旅遊廳正式批準成立的綜合性非國有博物館。館内有六個常設展廳:王府遺珍武昌風華漢口風情漢陽風物新武漢百年好合,用實物講訴了武漢自漢口開埠到新中國改革開放一百多年間的發展與變遷博物館藏品和史料凝聚了武漢人的情感與記憶大家更加了解武漢這座英雄的城市


非遺漢繡

漢繡源自荊楚大地的傳統刺繡藝術,曾以其卓爾不群的風姿,赢得世人的矚目與豔羨。是中國十大名繡之一,也是荊楚三絕(編繡、金銀貼)之一,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和審美價值,讓無數人為之傾倒。為深入了解漢繡的曆史與文化,提升同學們的文化素養,感受非物質文化遺産的獨特魅力,大家走進了武漢漢繡博物館,感受漢繡的藝術與傳承。一幅幅色彩鮮豔圖案生動的作品無不展現漢繡的細膩與精湛技藝

為了讓大家更加深入了解非遺文化,實踐結束後,衛生毒理學系碩博團支部聯合研究生黨支部在系所開展漢繡主題特色宣講,為黨員、團員同學介紹曆史悠久的漢繡文化,展示在漢繡工作室繡制的團扇作品。


結語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定文化自信,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通過深入學習和實踐,青年一代可以更好地探尋文化故事,煥發文化光彩。這不僅是對個人成長和社會發展的推動,也是對中華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重要貢獻。

武漢是一座有着3500多年曆史的城市,文化源遠流長,傳統文化資源豐富。截止目前,武漢市共有99個項目進入武漢市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其中漢劇等12項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同時,武漢也是一座英雄城曆來英雄輩出、風雲際會,是中國共産黨組織的重要誕生地和發祥地之一,紅色家底深厚。

此次活動,我們去到了武漢紅色基地,體會先輩們為中國革命事業作出的巨大奉獻;去感悟武漢非遺文化的魅力。這是我們對砥砺奮進新征程,挺膺擔當譜華章這一重要時代号召的積極響應。在未來,我們也将以此為載體,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創新,以更好的傳承文化基因,從而在新時代背景下繼續推動文化繁榮發展,成為新時代的文化建設者和接班人!(供稿:遺風尋蹤,紅迹探行特色調研實踐隊)





聯系我們

地       址:武漢市硚口區航空路13号8858ccl8利网址同濟

                 醫學院8858ccl8利官网一号樓102室學院辦公室

聯系方式:86-027-83693673

學院信箱:tjgw@hust.edu.cn
領導信箱:GGWSyld@hust.edu.cn


Copyright © 版權所有  永利(8858cc-VIP认证)官网·Unique Platform
Baidu
sogou